(三)从边缘处崛起,为什么是印人党?

2024-05-29

近年来,印度政党格局经历了剧变,可以说,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印人党从边缘走到中心的崛起之路。
尤其在最近的2014、2019年的两次印度人民院大选中,印人党强势崛起,连续两届赢得人民院过半数的282、303个席位,成为印度独立后首个获得人民院过半数席位的非国大党的政党。印度政治开启了新篇章,从悬浮议会转向一党独大的印人党体制。
执政党的更替关乎印度国族构建的两种意识形态的消长——自2014年印人党执政以来,印度政治中的教派主义色彩日益浓重,印人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正取代国大党的世俗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印度宪法规定的“世俗主义”原则似乎渐行渐远。
现行的印度政治过程中,团家族尤其是RSS(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人党高频互动、深度融合,形成了团党寄生、政教难分的团党关系。
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旗帜下,印人党与RSS团家族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取所需。印人党与团家族合力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成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推进国族再造的政治议程,试图通过国族认同进行社会整合。强势的印人党为团家族提供政治庇护,并借助RSS团家族网格化的基层组织实现社会动员和基层触达,以此提升国家能力。
本文试图从解构狂热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基建”狂魔RSS团家族入手,管窥印人党的崛起之路。

一、国族再造:狂热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横亘千年的外族入侵史,使印度形成了以印度教为主体、多种宗教并存的宗教格局。

宗教民族主义是以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政治思潮与运动。印度的宗教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于对抗穆斯林入侵时期,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兴起,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和摩擦。近年来,作为其中的多数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1、发展脉络

历史上,外族轮番入侵使得印度次大陆的政权频繁更迭,政权更迭往往带来政教关系的更替。有时,统治阶级出于稳定政局的考量,拉拢不同教派,如笈多王朝遵从佛教,莫卧儿王朝扶持过锡克教。当然,宗教势力也积极争取更多政治经济政策与资源以实现自身扩张。

但外来文明与本土原生文明仅能维持短暂的缓和局面。大多数时间,新生的中央政权为削弱地方政教割据势力,往往压制异教徒。由于穆斯林统治印度的时间总体较长,其对印度教教徒的宗教压迫相对突出。为反对压迫、争取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印度教教徒发动了数次反穆起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思潮初步酝酿。

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兴起,走向反穆极端

从18世纪起,南亚次大陆兴起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1885年,国大党成立,成为此后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核心。早期,以穆斯林领袖伊克巴尔、VHC领袖萨瓦尔卡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曾共同歌颂印度斯坦,呼吁民族团结。

为破坏国大党领导的解放运动,英印政府从中作梗,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矛盾,拉一次踩一,拉拢穆斯林而打击印度教徒,比如在孟加拉分治、教派选举制上明显偏向穆斯林,穆斯林与国大党的关系渐渐恶化,两者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建国方案的分歧加剧。

于是,世俗的印度民族主义逐渐衍生出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两个伴生的宗教民族主义。伊克巴尔和萨瓦卡的观点走向对立,先后抛出了“两个民族论”,与之对应,伊斯兰教的穆盟成立,印度教的相关组织也相继出现。

时而久之,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思潮逐渐意识形态化,形成清晰的指导思想、纲领和目标。对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来说,所谓的宗教民族主义就是将民族主义与教派主义相结合,在民族主义上,要求英国撤出印度,实现印度独立;在教派主义上,为印度教徒争取更多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核心诉求是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

1880s,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重新阐释了家喻户晓的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重点宣传书中克里希那大神为真理和正义舍身忘我进行斗争的精神。民族主义的领袖们将印度教信仰与民族主义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展开启蒙宣传,以朴素的印度教宗教情唤醒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动员并凝聚广大印度教教徒参加民族独立运动。

随后,提拉克又发起了1893年庆祝象头神节与1895年纪念印度教民族英雄西瓦吉的活动。这两个活动皆有一定的反穆色彩,象头神是印度教的神灵,西瓦吉的英雄事迹正是带领人民反对穆斯林入侵。

1915年,“印度教大斋会”VHC成立,这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第一个现代组织,宗旨是成立代表印度教徒利益的印度教大联盟,推广印地语,推动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重新皈依印度教,最终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

一战期间,在英国对土耳其的战争中,英印军队投入了大规模兵力,印度穆斯林对印军对抗土耳其穆斯林耿耿于怀。一战后,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发起了带有暴力色彩的哈里发运动,印度教徒患上了“伊斯兰恐惧症。

此后到印度独立前,印度教民族主义激进组织纷纷成立,其活动的排他性也不断增强,反穆色彩日益浓厚。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隔阂越来越深,相关的宗教利益集团发展壮大,为日后的印巴分治奠定了基础。

独立运动时期,尽管甘地、尼赫鲁或多或少的带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但整体上仍奉行温和的、世俗的印度民族主义,国大党内部的右翼势力也并未成为主流。这一时期,国大党主张团结不同民族、种姓、宗教的印度人,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以最终建立独立、繁荣富强的印度为目标。

尼赫鲁时期遭压制,一度沉寂

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政府坚持世俗主义原则,反对狭隘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尼赫鲁呼吁“决不能让印度牺牲在宗教偏执者的血腥祭坛上”,印度教民族主义等各类教派主义思潮因被压制而走向沉寂,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整体保持了和平共处状态。

再度抬头,重建罗摩庙

1970s以来,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印巴也因印度肢解巴基斯坦而长期敌对,印度国内的分离主义声势也不断壮大,英迪拉放松了对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的管制。

1970s后期,国大党丢掉了一党独大的执政地位,其奉行的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治理模式和政治理念逐渐淡化。作为印度的多数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趁机抬头,迅速填补了国大党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真空。

1990s,RSS、VHP、印人党等发动“重建印度教罗摩神庙”运动,1992年,团家族更是煽动教徒摧毁了北方邦阿约提亚的巴布里清真寺,团家族借“庙寺之争”不断坐大。

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014年以来,随着印人党取得一党独大的执政地位,在印人党、RSS、VHP等宣传和煽动下,印度教民族主义空前活跃,正取代世俗主义成为当前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指导思想:印度教特性Hindutva

VHC领袖V.D.萨瓦尔卡和RSS领袖M.D.戈尔瓦尔卡等人的著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奠定了意识形态框架,至今仍是RSS团家族的指导思想。
1923年,萨瓦尔卡出版《印度教特性》(Hindutva)一书,较为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理论,以“复兴印度教传统、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为宗旨。该书构建了“印度教国家”、“印度教民族”、“印度教特性”等概念。
萨瓦卡在书中强调,“印度教特性”的内涵不只是“印度教徒所建立的起来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历史、文化和民族,甚至延伸到语言、文字、政治、道德、习俗等方面。因此,信仰印度教的人与其他宗教信仰者有本质不同。

印度教民族:“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划分

“印度教特性”教派色彩浓厚,政治性鲜明,其思想核心是将印度教教徒和基督徒、穆斯林等其他宗教信仰者进行“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划分。

萨瓦卡认为,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基督徒等有着不同宗教、种族、历史和文化,是两个民族,他将穆斯林和基督徒为“不尊重印度教文化的另一类人”,将他们排斥在印度国家之外:

“尽管印度斯坦也是他们的祖国,但却不是他们的圣地,他们的圣地在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他们的神话、英雄等都不是源于这片土地”。

“印度教徒,尽管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差异,但是当我们与其他非印度教民族——说英语、日语的民族以及印度穆斯林相比较的时候,印度教徒是靠共同的宗教、文化、历史、种族、语言和其他亲缘关系所结合起来的,并构成了一个确定的同质的民族。”

戈尔瓦尔卡也在《我们或我们的民族性界定》一书中写道,

”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并不属于这个国家,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对这个国家并不忠诚,不热爱这个国家,甚至对印度教徒生活方式抱有敌意。在印度的每个穆斯林聚居区都是一个小“巴基斯坦”。”

其《思想集成》一书中更明确表示:

“国家的危险来自三种人——穆斯林、基督教徒和共产主义者。”

总体上,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认为,印度教徒具备特殊品质,且在地理人,把印度河到大海之间历史地理范畴的土地作为祖国;宗教上,将这块土地作为他们的宗教发源圣地。

具体而言,遵循吠陀-法论-往世书传统的印度教徒是正统派;耆那教徒、佛教徒、锡克教徒、林伽派、雅利安社等作为非正统派,但它们发源于印度本土,是可以进行民族统一战线的部分;而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忠诚则是次一级的,被视为民族与国家的内部异己,有待认证,他们只有把印度当作宗教圣地,才能算印度教徒。

这种思想本质上是用地域、血统和宗教三个核心元素来区分印度公民并界定“印度教民族”,所谓的“印度教国家”则是从世俗民族主义的“印度人”的国家,转向“印度教徒”国家。

3、四个一目标

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孜孜以求四个一目标——一个国家(印度教统治)、一个宗教(印度教)、一个民族(印度教民族)和一种语言(梵语及其衍生的印地语)。他们认为,印度应遵照印度教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印度的土地和国家也属于印度教,印度的内政外交国防政策也应由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来塑造。

4、国族再造

由于传统的印度教是多神教,多元、松散,入教和叛教的概念模糊,缺乏严密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必须执行的明确行为规范,因此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另外,传统的印度教主张出世、倡导冥想与苦行僧式的清修,不具有暴力的理论基础。历史上,未能有效动员与整合印度教教徒抵抗穆斯林和英国殖民者的入侵。

基于此,在当代印度政治实践中,通过文化重构印度教、推行“印度教特性”成了RSS团家族组织集团一贯的行动路线。它们寄希望于将多元、松散的印度教改造成拥有共同宗教信条、统一和有组织的信仰,进而强化印度教徒的共同身份认同,通过渲染外部威胁尤其是“伊斯兰恐惧症”,广泛团结凝聚所有印度教徒的力量,共同服务“印度母亲”。

在印度社会中,印度教民众是主体,是团家族依托或寄生的“印度的多数主义”。团家族淡化种姓、民族、阶层差异,团结印度教徒作为一个整体,组成覆盖印度社会最大公约数的选民联盟,以迎战国内搞身份政治(种姓、阶级、宗教、种族、性别等)的政党和社会组织,为印人党的选举政治服务以实现长期连续执政。

二、国家能力:“基建”狂魔RSS团家族

在民族主义独立运动时期,印度教教派主义思潮高涨,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的教派冲突日益尖锐。与新成立的穆斯林组织相对应,一批印度教民族主义右翼组织也纷纷建立:

1910年,印度教大斋会(VHC)

1925年,国民志愿服务团 (RSS)

1951年,印度人民同盟(BJS)

1964年,世界印度教大会(VHP)

1980年,印度人民党(BJP )

......

这些组织共同构成了团家族它们奉行共同的意识形态,纲领相近,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弘扬印度教精神价值观,清理非本土文化的影响;全面发展和复兴古代印度教国家,重现吠陀时代这一印度教黄金时代,再现印度教大神曾创造的罗摩盛世。
其中,RSS团家族中的核心组织,RSS深耕印度基层,创立了从中央、邦到地方的各层组织,组织架构完善牢固,是印度当前最重要、影响力最广泛、最能接触基层民众的社会组织,其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为印人党的崛起以及连续执政中改造社会、提升国家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1、RSS: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旗手

1925年,K·B·海治瓦尔在印度中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那格浦尔创立了国民志愿服务团RSS。
RSS是狂热的、强烈排他性、准军事化的印度教团体。成立之初,宣称是“纯洁的”文化组织。不久后就开展准军事化训练,组织青少年学习使用棍棒、匕首、标枪、长剑等武器。二战期间,RSS曾公开以希特勒为崇拜对象,其特有的敬礼方式也深受德国纳粹的启发。

印度教民族主义首席领航员

该组织的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进而求得全面发展,并复兴古代印度教国家”,强调印度是以印度教为核心的国家,号召民众为重振辉煌的印度文明而贡献力量。
RSS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纲领:政治上,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种宗教”的国族再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经济上,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外交上,成为全球大国;军事上,成为军事大国。

这也成为了印人党的纲领。

RSS 现任团首巴格瓦特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大门将向所有宗教的人们敞开,团将为播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种子而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团结在印度教特性的范围内。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原本也是印度教徒,但他们现在信仰着别的宗教。
印度教特性这一思想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而向人们灌输民族主义精神,志愿团第一步要做的是为揭示印度教社会的真实形象而团结起印度教徒。由于现状的不幸,印度教社会的形象恶化了。第二步要做的是把其他宗教的人容纳进志愿团,有些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原先就与志愿团紧密联系在一起。

几度沉浮

RSS奉行印度教至上的极端民族主义,不断宣扬宗教仇恨,多次参与宗教冲突,攻击少数民族与宗教少数群体。总体上,RSS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建立在印穆矛盾加剧、印度教教派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印度教教派主义和穆斯林分离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RSS自1925年成立后迅速崛起。
1947年,印巴分治前后,RSS煽动并参与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大规模流血冲突。
印度独立后,RSS虽屡次被禁,但生命力非常顽强。
1948年,因成员刺杀甘地,被禁。但仅一年半后,印度政府解除了禁令。此后历届印度政府都对RSS保持警惕,限制其活动。
1970s兴起的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1990s开始愈演愈烈的“庙寺之争”,加剧了印穆冲突,沉寂的RSS趁势再度崛起。
莫迪上台后,印人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政策,RSS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成员迅速扩大,影响力加速膨胀。

家文化与集体主义

RSS管理严格,强调纪律,内部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要求信徒具有铁的纪律,绝对服从领袖意志。各级领导也必须关心体贴自己的成员,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所有成员必须统一着装:身穿白色上衣和经典卡其色短裤(2016年改为棕色长裤),头戴黑色小帽。

RSS成员每天早上都要举行名为“沙卡”的基层集会。成员们唱圣歌,向团旗敬礼,组织军事训练,开展主题讨论,做瑜伽……

RSS强调“只贡献,不索取”、“为了国家的繁荣不惜牺牲一切”、“为他人而非为自己生活”等价值观。

2023年,RSS 领袖Bhagwat 接受RSS喉舌英文媒体《组织者》采访时称:

“尽管RSS在野时的艰苦岁月已成过往,但置身当前顺境其仍面临挑战,因为人们对RSS已有更多期望,其也需出面澄清重大问题,且需避免在丰富的资源中迷失自我。因此RSS必须坚守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扎实推进组织工作。

Amazing 怎么样?是不是有熟悉的味道?不着急,更像的还在后面......

“基建”狂魔:将支部下沉到社区

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石与核心中枢,RSS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文化组织,不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从基层改造印度教社会。所以,沙卡的建设和沙卡网络的扩张是RSS组织建设的重点。
RSS领袖们反复强调,要实现RSS宏伟的奋斗目标,就要依靠一个由无数无私奉献的人组成的坚强而严密的组织,以此长期进行社会改造。RSS通过意识形态渗透来培养无私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者,把沙卡建设成塑造新人、改造社会的基本单位,又是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团结统一的准军事化组织,随时为”保卫”印度教徒和印度教而战斗。
“沙卡”是印地语词汇,意为“支部”,2014年,RSS在印度全境大约有4.5万个“沙卡”。2017年达到5.7万个,2019年至6万个。“有资料说RSS共500-600万成员,实际数字可能远大于此。
RSS的组织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建团100周年时,沙卡达到10万个。不断扩张RSS沙卡网,最后覆盖全社会,让每一个沙卡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
要成为RSS的成员——国民志愿服务者,首先必须定期参加各类活动,再经历严格的考察和选拔程序与手续。
为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RSS严控单个沙卡的组织半径,规模通常控制在50-100人,就近吸纳具有相似社会背景的人。每个沙卡分为幼儿、少年、青年、成年4个年龄组。每个组20人以内,配备一名小组长和一名教师。小组长和教师每10-15天向当地宣教士汇报一次。
沙卡开展露天教育训练,每次活动开始前都举行升旗仪式,成员排成队列向旗帜敬礼。

图:沙卡队列

紧接着是大约半小时的体育训练,之后是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多为印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个人应具备的品质。讨论完成后又按照原队列集合,集体朗诵“向您致敬啊,亲爱的祖国”、“胜利属于印度母亲”的口号。此外,沙卡经常组织集体唱赞美民族英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歌曲。
沙卡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行为规范,有明确的惩戒措施。无特殊原因,不得无故缺席活动。
除常规的例行训练外,RSS不定期开办训练营,大致分为“教导员训练营”、“短期训练营”,“干部训练营”。受训者互称兄弟,轮流互相盛饭。同时为消除种姓歧视,受训者要轮流打扫厕所、扫地和其他清洁工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比赛和体育运动与唱歌,训练结束时,除体育技能表演外,还要参加笔试,内容包括印度文化、沙卡组织和职能、RSS领袖事迹、RSS的历史与信仰等。
每个月还安排了几次专题讨论会,内容上,或专门传达RSS中央的会议精神,或听取、收集基层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的意见,专题讨论会像是民主生活会,可以各抒己见。
年度活动上,每年在月圆之夜组织2-3次集体聚餐。每年RSS按传统习惯庆祝6个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主题、仪式与庆典,以进行印度教民族意识教育、加强团体精神。
具体而言,这些节日有印度教色彩的“印度教新年”、“罗摩胜利节”,有纪念反穆民族英雄的“希瓦吉加冕节”,也有强调组织团结的“兄妹节”,有纪念RSS祖师的“恩师节”,该节日还有向成员募集资金的作用,RSS的经费大部分在此时筹集;以及训诫、引导成员放下自己的任何事情来为祖国服务与奉献的“冬至日”。
总之,RSS依托沙卡培养忠诚于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RSS组织的志愿服务者,再通过志愿者扩大RSS的社会接触面,提高普通群众的“觉悟水平”,最终改造和重建整个印度教社会。

严密的科层制与垂直的宣教士体系

RSS建立了严密的科层制,从上到下,RSS等级制度森严。

居于组织架构金字塔顶端的是其团首,团首是整个组织的精神领袖,享有崇高威望。RSS章程中写到“团首是RSS的导师和哲学家”。自第二任团首戈尔瓦尔卡开始,由总书记和中央工作委员会负责常务工作,团首不再承担最高行政领导的职务。

团首之下的中央组织机构由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工作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宣教士组成。全国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工作委员会作为其常设机构,总书记是全国代表大会与中央工作委员会的中央执行首脑,中央宣教士由若干人组成,地位仅次于总书记,。

实际运行中,由中央工作委员会和总书记行使RSS组织的中央行政权,中央宣教士协助总书记处理中央一级的组织建设和宣教、监督工作,全国代表大会的监督权有名无实。

图:RSS组织架构

RSS各级机构的专职人员和基层教师从内部遴选,岗位不对社会开放。

RSS各级配备的宣教士和基层的沙卡首席教师类似于政委制度,主抓意识形态工作和上传下达,与支部书记或小组长构成双首长制。

除中央书记处以外,其他各级书记都不是专职人员,由当地有威望的人士兼任,实际负责的是各级专职的宣教士们。每个新的沙卡都由上级组织委派的宣教士负责组建。

宣教士队伍作为支撑组织的钢筋铁骨,RSS对其遴选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即便通过选拔也需要经过两个试用期才能转正。宣教士一般是大学毕业生,少年时即参加RSS活动,终身不婚,素食,过着印度苦行僧式的生活。全职为RSS服务,不领报酬,组织仅为其提供差旅费和生活费。

RSS对各级宣教士实行垂直管理,RSS中央书记处有最终的任免调动权,部分宣教士会被调往团家族的其他组织,但仍需对所属的RSS上级领导负责。RSS通过全印和邦的宣教士会议,及时交流组织情况并部署工作,保证有效宣贯意识形态,实现对组织的统一控制。

2、团家族:RSS的群众路线总抓手

RSS注重在各社会群体、各阶层和各社会领域中发展前沿组织,这些组织超越了宗教范畴,涵盖某个群体或专注某个领域,组织严密、规模庞大,对社会的渗透程度相当高扩大了社会覆盖面与动员能力,将印度社会有机组织起来。

群众路线:广覆盖的群团组织

具体而言,RSS建立的群众组织与社会团体可分为涉及公共领域、代表各类社会群体和面向特定事业三类,覆盖政党、群众、宗教、行业协会、教育机构、智库及报刊图书出版等多个领域。包括“全印学生联合会”、”印度维迪亚”学校体系、“印度妇女服务委员会”、“印度农民协会”、“印度科学家联合会“、”印度工商业联合会”、“印度历史研究理事会”“印度社科研究理事会”“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理事会”等60多个组织。
“每当有新的人群出现的时候,RSS家族就会从RSS领导层的最核心骨干中派出一些人去开展工作,把他们招揽在家族的麾下,以便扩大家族的选票库”
可见,RSS团家族持续进行适应性转型,与时俱进,不断将新兴的社会阶层与力量纳入到组织系统内,囊括并代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

干部任用:团家族的党校与组织部

对于庞大的RSS基层组织、整个团家族以及更为广泛的群团组织,RSS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选人用人上,RSS充当了团家族的党校和组织部RSS定期、制度化地选拔与培训RSS资深成员,确认合格后委派到团家族的各个组织担任各级骨干,这些RSS成员组成RSS团队,牢牢控制其任职的组织。同时,这些外派的干部经常在团家族的各个组织间轮岗,团家族内人才梯队衔接有序,良将如潮。
这样的干部培训、选拔和任用机制使各组织与RSS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紧密联系,能有效贯彻RSS的意识形态与政策方针,确保RSS对各个团家族组织的领导与指挥,从而形成牢固的组织网。

运行机制:分工明确,朝向RSS的民主集中制

组织上,可以将RSS与团家族看作母体与分支的关系几乎整个团家族及众多附属群众组织都是由RSS派生的,都是RSS骨干分子按照RSS领袖的指示或在RSS支持下建立的,团家族及众多附属群团组织的基层组织,也是依靠RSS的沙卡网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在团家族(family of the RSS)中,RSS是核心,处于核心圈的是BJP和VHP;处于中层圈的有印度劳工工会、全印学生会、印度农民协会、印度妇女委员会和“印度维迪亚”学校体系;其余组织处于外围与边缘,与RSS联系相对松散。
分工上,团家族分工明确,RSS 掌控着印度社会的整体改革和社会动员,能组织几十万人的活动;世界印度教大会VHP是宗教组织,负责印度教的改革,代表意识形态路线;印人党(前印度人民同盟)BJP是其政治组织与前锋,为印度教徒的利益保驾护航。
议事机制上,团家族各组织与RSS之间有定期的例会制度安排,定期召集各组织领导人秘密会晤,以商讨各组织的政策、人事等重大问题,排解分歧,统一共识,协调行动。
同时,由于团家族的各成员组织分属于不同领域,其目标与侧重点各不相同,矛盾时有发生。RSS则类似大家长进行家族内部矛盾的仲裁,发挥着居中协调整个印度教右翼的职能。RSS内设协调委员会,由一名高级干部专职负责协调工作。另外,RSS对各组织的经费支持也对各组织形成了牵制。

3、久久为功的社会整合大工程

印度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民间社会组织和力量,如宗教团体、摔跤馆、种姓自治组织(议事会)、农会、村社(潘查亚特)、宗族等。这些组织游离在国家机器的触角之外,形成了割据统治的蜂窝状国家-社会结构。
独立前,中国与印度同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印度的独立与解放是由英国的务实撤离带来的,并未经由暴力革命颠覆国家机器,也未实现广泛组织动员与彻底整合来全面变革社会
独立后,印度继承了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和高度能动性社会结构印度社会经常在诸多议题上形成自下而上、有组织的国家-社会对抗,国家自上而下统合社会力量的能力受限,国家治理能力遭受巨大挑战,印度面临着未尽的社会革命。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RSS秉持着改造和整合印度社会的使命与愿景,建立了扎实的基层组织,并仿照列宁主义政党,通过意识形态控制和组织的领导权控制了覆盖面较广的群团组织,网格化的基层组织是RSS团家族贯彻群众路线、改造印度社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抓手。
RSS团家族深入部落地区、城市贫民窟、“贱民”社区等,接近濒临崩溃的社会边缘化群体,在印度政府的公共服务经常缺位的情况下,援助邻里、救援救灾,更志愿提供教育、医疗等公益服务,这增强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社会渗透力和吸引力。此外,团家族发动的护牛运动、改宗运动、重建罗摩庙等社会运动广泛动员了印度社会。
大量民众将对民族和国家未来美好想象寄托在团家族上,毫无疑问,这促成了印人党的崛起。

三、政治转型:印人党的崛起之路

回顾印人党40多载创业路,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首要政治代言人,印人党与团家族相互成就,各取所需:印人党迎合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思潮,凭借RSS团家族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与动员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这一政治路线将印人党推向了印度政治舞台的中心,大有长期连续执政的势头。

掌权后的印人党在中央和地方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内政与外交政策,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步成为印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1、印人党沿革

从BJS到BJP

印度人民党(BJP)成立于1980年,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BJS),是RSS下属的政治派别,RSS时任领导人允许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BJS,支持者为印度教徒、城镇中产阶级和中小商人。

BJS早期主张武力统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反对废除地主所有制;提倡复古,遵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法制的原则,依据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印度教国家。

早期,由于尼赫鲁等国大党建国精英集团崇高威望,国大党的世俗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社会感召力,而BJS的早期主张充满激进的教派主义色彩在当时的印度没有市场,BJS只得策略性地潜藏其激进的主张,在国大党右翼色彩的内政部长帕特尔的斡旋与护佑下,和RSS团家族一起在国大党统治薄弱的领域发展。

于是,BJS后来改弦更张,淡化宗教色彩,主张革命变革,废除地主所有制,重新分配土地,兼顾地主农民利益,表示印度教和穆斯林是兄弟。

1967年,BJS成为第二大党,到1970s,人民同盟成员已有250余万。在印度北部的印地语核心地区获得相当多的支持。这里至今仍是印人党BJP的核心基本盘)

1977年,在瓦杰帕伊领导下,与多个政党组成人民党联盟,赢得1977年的人民院大选并组阁。人民党联盟由BJS、国大党(组织派)、国大党(少壮派)、印度民众党、社会党组成。

1979人民党联盟的领导人试图淡化其宗教色彩,禁止人民同盟官员加入RSS,人民党联盟分裂。

1980年4月,瓦杰帕伊、阿德瓦尼与乔希领导党员从原人民党联盟分裂,在孟买组建了新的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BJP)。

从整体人本主义到印度教特性

印人党奉行“民族融合、民主、积极的世俗主义、甘地式社会主义和价值政治”的五项原则,混合了现代世俗政治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理念。在政治实践中,印人党常常变通解释每一项原则。尽管其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因时而变,但贯穿着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两个最基本的政治哲学。
整体人本主义虽然强调印度教传统文化,但相对温和,并未将矛头直接指向穆斯林,而是更多指向西方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到1980s中后期越来越满足不了教派政治鼓动的需要,印人党便推出印度教特性作为新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动员手段,这一转变也使其更好的团结在RSS团家族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旗帜下。

民主、世俗路线的失利 1980年印人党刚成立时,温和派领导人瓦杰帕伊试图淡化其前身BJS教派主义色彩过浓的形象,主张民族主义、民主、非教派主义和甘地式社会主义等现代政治理念,宣扬把促进少数派和落后阶层的利益放在首位。但在1984年选举中,印人党只获得人民院的2个席位,创下了其前身BJS成立以来的最差成绩。

重拾教派主义路线 1984年惨败之后,印人党高层迅速抛弃非教派主义、社会主义原则,迎合当时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思潮,整体转向教派主义。BJP抨击国大党的世俗政策,宣扬印度的民族认同、文化、意识形态与印度教不可分割,主张复兴印度教。同时,与RSS、VHP等团家族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反穆活动,鼓吹教派主义,以争取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支持。

1980s中期以后,印人党积极支持VHP发起的“重建罗摩庙运动”,迅速扩大了在印度教徒中的影响力,在此后“庙寺之争”相关活动与印穆冲突中壮大政治声望,不断把印度教徒的虔诚和苦行转化为政治认同中的忠诚与狂热,逐步崛起。

现在,印人党主张基本复制了RSS的纲领目标,不再赘述。

2、从边缘到中心

崛起之路

1984年,印人党第一次参加人民院大选,共获得2个席位。

从1996年大选至2004年5月大选失败,一直是议会第一大党政党。

1996年,由于联盟的分裂,无法组成多数席位联盟,仅执政13天。

1999年-2004年,成为印度独立后首个完成任期的非国大党政府。

2014年,印人党赢多半数席位,创造了1984年以来由单一政党赢得的最大胜利,取得打破国大党“世袭政治”的历史性的胜利。

2019年,印人党取得303个席位,实现连续执政。

正在进行的2024年大选,莫迪给其执政联盟NDA定下了400个席位的目标,而印人党则要夺下至少370个席位。

统合底层与种姓的群众路线

在独立后的前30年,国大党的进口替代战略使印度经济几乎陷入停滞,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社会逐渐失序,力不从心的英迪拉于1975年实行了紧急状态,引发了印度社会更激烈的反弹,随后的1977年大选中,国大党首次被赶下台。

从1991-1996年,国大党拉奥政府的财长辛格开始操刀经济自由化改革,他又于2004年出任总理,将改革延续到2014年。自由化改革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国大党内部严重腐败,改革的结果是权贵资本主义自肥。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底层人民生活艰难,并未共享经济改革红利,原有社会平衡被打破,国大党步步败退。

而印人党积极填补了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真空。印人党最初以城市高种姓教徒和中产阶级为主,此后转向逐渐吸纳中低种姓选民的支持,这是印人党崛起的重要法宝。

1990s,印人党政府成立的曼达尔委员会宣布为“在社会和教育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种姓群体”增加政治代表权。印人党内部也安排多个下层种姓党员担任党内重要职位,成功吸引了下层种姓的支持,印度国内政治格局开始产生历史性改变。

印人党采取“社会工程”的创新政治策略,争取被国大党等忽视的底层民众,即“其他落后阶层”(OBCs)、“表列种姓”(SCs)和“表列部落”(STs) ,印人党在这三类群体中的支持率分别从1996年的19%、14%、21%,上升到2019年对应的44%、34%、44%。

印人党在野与执政期间多次介入女性议题,尤其有意提高穆斯林女性地位。今年第75个共和国日的阅兵仪式中也突出强调了女性力量,尽管有解放女性权利的现代性一面,但争取女性选票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今年,莫迪在竞选宣言中称印国内目前有四大“弱势群体”:穷人、青年、妇女、农民,强调他们是印度崛起的“四大支柱”。弱势群体”覆盖了约90%的印度人口,刻意突出阶级、淡化传统种姓政治的高低之分,意在统合种姓和阶级叙事,扫除种姓政治对印人党“大一统”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的严重阻碍。

印人党的政治战略不断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转型,广泛吸纳新的社会阶层,贯彻政党的群众路线,扩大了如农村、新女性等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涵盖各个阶层的新社会联盟统合了印度社会,印人党得到了广泛支持。

基层组织与动员

印人党群众路线的成功依托于印人党乃至整个RSS网格化的基层组织能力,印人党的基层组织与“列宁党组织术”类似。

意识形态上,与意识形态模糊的国大党不同,印人党跳出种姓、民族、阶层的局限,以印度教特性(Hindutva)作为鲜明的意识形态,推动国族认同和社会结构转型,以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叙事统合各方。

统一战线上,印人党及整个团家族与印度人民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阶层,与时俱进地将新兴社会阶层纳入其政治系统,在社会覆盖面和动员能力上,其他政党难以匹敌,统一战线成为印人党的政治法宝。

科层制上,印度的其他党派构建了利益联盟,组织形态松散,印人党的组织架构与RSS类似,从核心领袖、中央领导机构、地方协调机构、基层组织形成了完整严密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组织形态与结构。

干部队伍上,印度的很多政党依赖于地方强人和家族政治,而印人党则建立了一支多为RSS出身的专职干部队伍,他们久经考验。早年就长期接受RSS训练,多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在意识形态的感召下,以印度教苦行僧式的方式积极奉献,极强的执行力构成了组织的钢筋铁骨。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RSS宣传干事、担任过印人党新闻发言人的莫迪及其治下的印人党深谙信息时代的流量密码,对多媒体平台和选题的驾轻就熟,依靠媒体资源为自身造势。2019年大选中,印人党设置了40万个“社交媒体协调员”,实现全国投票站的全覆盖,确保将“政府信息”传达给每一个人。在舆情管控和社会面治理上,印人党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这一点在废除宪法370条款、重建罗摩庙判决等重大事件上都有迹可循。

此前,印度政治长期深陷联邦碎片化、邦割据化、地方封建化的泥潭,而印人党更高效、有力的政党组织形式改善了这一政治运行现状,印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中央集权成为可能,重塑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国家能力。也正是基于此,莫迪才得以连续推动废钞令、商品与服务税改革统一税制等,干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难题得到解决。

3、团党关系

印人党的崛起之路上,团家族功不可没,而近年来,强势的印人党正逐渐将团-党关系塑造为党-团关系,其政党组织形态愈发接近列宁党。

RSS为印人党拉票

在2014年和2019年议会选举中,RSS火力全开,发动遍布全国的网格化基层组织,不遗余力地协助印人党竞选拉票动员。
以2014年大选、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为例,
每10个选区,RSS设总负责人;
每个选区,设选区的负责人;
每10个投票站,再设一个负责人。
各个负责人除了组织印人党的支持者投票,还要去说服摇摆不定的选民。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威胁以及选民变卦,负责人甚至将选民一路“护送”到投票站,直至投票结束。

从团-党到党-团

“人民同盟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私生子”。

——尼赫鲁

作为人民同盟的继承者,印人党大多数党员,前总理瓦杰帕伊、阿德瓦尼、乔希等印人党的创始人,历任党主席及总书记,多出自RSS。
成立至今,印人党先后共产生过瓦杰帕伊、莫迪两位总理,他们都出身RSS,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瓦杰帕伊终身未婚,而莫迪则早年逃婚,因此,在印度的许多外交场合,第一夫人由外长苏杰生的日裔妻子担任。
印人党前总理瓦杰帕伊曾自豪地说:“我享有过国民志愿服务团创始人海治瓦尔、前首领戈尔瓦尔卡的艰苦训练”。
莫迪在采访时也曾表示,“8岁即跟随国民志愿服务团晚间操练,从而磨炼出纪律性以及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目前的印人党政府内阁中,除莫迪外,内政部长、印人党前主席阿米特·沙阿,防长、印人党前主席拉杰纳特·辛格,财长西塔拉曼和前外长斯瓦拉杰等核心内阁成员,也几乎全部出身RSS。
之前,RSS在团家族各组织中发挥着枢纽和核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印人党战略策略的“最后拍板者”,印人党长期处于团家族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框架内部运作,RSS团家族的目标框定了印人党的基本政策路线。印人党的全国执行委员会(NE)负责政党政策和组织运作,团家族通过NE框架对印人党施加影响力,参与制定印人党经济政策、竞选策略、人事安排等。
先前,印人党依靠RSS的支持赢得选票上位,再以政治保护回馈RSS。而近年来,随着印人党连续执政,团党关系发生变化。

首先,印人党党内的权力分配发生重大变化。瓦杰帕伊于2018年去世,瓦杰帕伊-阿德瓦尼-乔希统治时代终结,而阿米特·沙阿对莫迪忠心相助,印人党进入莫迪-沙阿时代。

其次,莫迪上台以来强化个人权威、直接接触选民,莫迪及其核心圈对印人党竞选活动、政策制定等核心事项控制力加强,RSS中层干部无需再将团内核心指令传达至基层,沦为宣传莫迪的“工具人”。

最后,与其说现任RSS团首巴格瓦特缺乏统筹管理“团家族”的能力,未能坚持“团党协同决策”和“集体领导”原则,将RSS的领导权拱手相让,不如说在印人党多年执政掌握了国家机器和相应的政治经济资源后,RSS团家族领导权转移给印人党是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在莫迪强势领导下,团党间互动惯例改变,团党关系由“团指挥党”变成党指挥团,或者说“莫迪指挥团党”。莫迪得以在2019年第二个任期刚开启时就顺利推动印人党三大传统政纲中的两项。
需要强调的是,团党关系并非铁板一块,随着印人党成为全国性政党甚至是超级大党,其作为政党而非宗教组织,与团家族身份略有不同。由于要兼顾各地选民和精英阶层对政治经济事务的关切,印人党只能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社会、文化改造议题上有张有弛。“团家族”的成员组织之间在部分议题上存在微妙分歧与矛盾,时常公开龃龉。比如,在各地神庙的管理权限问题上,印人党与VHP就发生了旷日持久的冲突。
但总体看,团党一直是团结一致的有机体。在基层与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互动中,无论团指挥党还是党指挥团,印人党与RSS团家族在竞选活动、政策制定、人员和组织等方面依然相互协调,一幅共同治理国家的图景隐约可见,团家族共同推动印度国家和社会的演化。

4、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议程

2014年以来,印人党对印度中央和地方两级政权的掌控力空前提升,推动了一系列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印人党试图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印度至上”的民粹主义执政手段推动民族整合、国族认同再造,进一步实现中央集权。

2019年5月,印人党赢得大选,第二个任期刚一开启,莫迪就带领执政的印人党政府紧锣密鼓地推进一系列重大、敏感的议题,密集出台带有浓厚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右翼政策。

三件大事

多年来,RSS团家族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制定了三大传统目标:废除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重建罗摩庙、制定全国统一的民法典。这也是印人党2014、2019年的核心竞选承诺。目前,印人党孜孜以求的三大传统政纲已兑现两个,剩下的统一民法典已在推进之中。

废除宪法370条款

 2019年8月,印度议会通过废除宪法370条款,取消原条款赋予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将印度宪法所有条目均适用于该地区。

同时,《查谟和克什米尔重组法案2019》也同步通过,(该法案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法案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查谟与克什米尔邦”分为“查谟和克什米尔”、“拉达克”两个联邦直辖区,仅前者拥有地方立法机构。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少有的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邦级行政单位,宪法370条款赋予了其“国中之国”的自治地位。实际上,一直以来,印控克区的自治权利遭到不断压缩,370条款的大多数方面仅具有象征意义,是代表山谷区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最后残余”,但废除370条款对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370条款废除后,莫迪声称“印人党履行了2019年选举承诺,在执政70天就解决了印度建国70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重建罗摩庙


2019年11月,印度最高法院合议庭做出判决,认定北方邦的阿约提亚是印度教罗摩大神的出生地,将巴布里清真寺原址交给政府信托基金,用于“重建”罗摩庙,并另外拨地2公顷修建一座清真寺。延宕数十年的庙寺之争就此划下句号,判决也赋予了新建神庙的“国有”属性。

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将罗摩描绘为符合印度教传统价值观的“完美统治者”,大神历经苦难,战胜了诸多邪恶,开创了印度的罗摩盛世。阿约提亚被视作罗摩大神的诞生地。

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布尔在1528年拆毁阿约提亚原有的印度教罗摩庙后,修建了巴布里清真寺。从此,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围绕着巴布里清真寺展开了近500年的争斗。

1980s以来,处于边缘的印人党开始发动“重建罗摩庙运动”,围绕“庙寺之争”爆发了多次大规模冲突。

1984年,印人党主席阿德瓦尼组织成立“解放罗摩诞生地委员会”。

1990年,阿德瓦尼组织数十万人的“战车游行”来宣传“重建”罗摩庙,煽动印度教徒

1992年12月6日,阿德瓦尼与时任副主席的乔希,以及时任当地RSS首脑、现任印人党副主席巴蒂率约10万人持械冲破军警封锁,一举徒手捣毁了巴布里清真寺。

这引发了全印持续数年的教派冲突,教派仇杀导致数千人死亡。为避免进一步宗教冲突,印度当局长期关闭此地,禁止进入。此后,历届政府均不愿触碰此事,搁置争议,低调处理。

2002年在关于罗摩庙的印穆流血冲突中,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引用牛顿第三定律,“每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反作用力”,煽动教派冲突默许军警不要干预,因“纵容印度教徒施暴”,莫迪一度被美国禁止入境。

2014年莫迪为扩大印度教民族主义影响,加紧推动“重建罗摩庙运动”。2019年连任后,印人党政府紧锣密鼓地推进重建罗摩庙

2020年8月,莫迪不顾新冠疫情,亲自为罗摩庙举行奠基仪式。

莫迪表示:“是神灵选择了我,让我在神庙的祝圣仪式上代表全体印度人民。”

历经3年半的建设后,神庙首期工程——安放罗摩孩童形象的主殿终于在2024年大选前夕完工

莫迪号召全体国民共同庆祝,印人党和团家族试图在印国内掀起印度教热潮。印人党要求各邦级党组织“报销信徒参观费用”,还为参观者提供包车服务。RSS、VHP成立多个附属组织深入印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某种程度上,神庙的落成典礼像是2024年大选竞选活动的一部分。

为凸显敬意,莫迪提前11天举行净身、斋戒、敬牛等各类准备仪式。2024年1月23日,他在罗摩庙的揭幕仪式上说:“我主罗摩自此无需临时帐篷遮蔽,而是被永久地安放于神圣的庙堂之中。”莫迪与民众高呼“我主罗摩万岁”。


罗摩神庙曾被穆斯林拆过,可用来宣扬“多数主义的印度教徒是少数族群和世俗主义者的受害者,重建神庙成为重建正义的过程,而强调“重建正义者”的身份,正是民粹主义者的政治策略。


今天,“庙寺之争”在许多邦仍悬而未决,对印人党来说,神庙是可供利用的政治资源。激进的印度教右翼势力声称“如果把清真寺推倒,就会发现每座清真寺下面都有一座印度教神庙。”

《统一的民法典》

尽管印度《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应尽力确保为公民制定适用于全印的统一民法典。”

但是印度目前仍没有适用全体国民的法典,而是以穆斯林属人法、印度教法及部分世俗法典等单行法规来管辖。例如,现实生活中,穆斯林的“三个塔拉克”(男子喊三遍“塔拉克”以离婚)等习俗仍广泛存在。

目前,印人党控制的北阿坎德邦议会已经通过《统一民法典法案》,联邦层面也在酝酿,在一些方面已有所突破。

印人党执政期间多次介入与穆斯林妇女有关的议题,2019年通过的《穆斯林妇女(婚姻权利保护)法案》废除了三声离婚法。印人党试图借助妇女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削弱穆斯林属人法在印度法律体系中的影响,推动制定统一民法典。

值得关注的是,在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和社会议程中,执政数年的印人党对社会治理与舆情管控越来越驾轻就熟。

在废除370条款落地前夕,印人党政府秘密完成了调遣部队、各部门协调和外交宣传准备,在废宪决定的前一天,印控克区电话、网络等被全面切断,实行全面宵禁,超过400名山谷区政治人物被软禁,最大限度抑制了发生动乱的可能性。

而在重建罗摩神庙的几个关键节点,对有过宗教暴动或民族起义历史的城市,印人党采取如出一辙的军警管制、舆论管控等手段,2019年11月9日,判决当天,发表于Facebook、Twitter和You tube的4000多条信息被删除。在全国范围内,警方以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为由,逮捕90多名嫌疑人。独立媒体和人权组织遭到查封,记者和人权活动家遭逮捕和监禁。

去殖民化

“今天的印度要摆脱奴役心态,大踏步向前。”

——莫迪

莫迪奉行印度教至上,不断强调印度需要摒弃“殖民思维”,曾说要摆脱1200年的被奴役历史。在莫迪的领导下,印人党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消除殖民主义痕迹的议程,意在重塑印度历史叙事实现国族认同再造。

去殖民化体现在实体和理念上,印人党推动修改国名、地名、军旗和建筑,通过更名来消除“殖民遗产”“收复失地”。去除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词汇,推广印地语。在修改教材上,突出印度化、民族化和精神化”,加强道德、精神教育和古代文化传统梵语的学习,删除有损印度教形象和美化穆斯林统治的论述。在制度上,修订印度独立前的法律。

印度建国后地名的更改以去英国殖民色彩为主,而印人党的更名活动还包括了抹去历史上与穆斯林统治有关的痕迹,在全国范围内,将很多带有伊斯兰寓意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地名改为象征“印度教徒民族”黄金时代的的梵语新地名。

印度国名India也是更名的对象,拟改为Bharat 婆罗多,India由英国殖民者在波斯语和希腊语基础上修改而来,而Bharat 则来源于印度教宗教经典的梵语和印地语词汇。有意思的是,2024年大选中主要反对党联盟——以国大党为首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英文名正是INDIA。

此外,印人党还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认可的历史人物修建巨型造像,打造带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万神殿”。如为反穆英雄西瓦吉、教派主义色彩的首位内政部长帕特尔建造雕像。在为帕特尔塑造雕塑前,莫迪发动民众为这位被誉为“印度铁人”的已故内政部长献铁,掀起了较强的舆论攻势,这也正是RSS宣传干事出身的莫迪所擅长的。

反穆

由于穆斯林对印度上千年的殖民史,在去殖民化过程中,印人党的反穆倾向无处潜藏,出台的政策不可避免的涉及并影响穆斯林的政治经济利益。另外,印人党也默许团家族推动穆斯林改宗印度教、护牛运动、禁止在清真寺使用扩音器、穆斯林妇女戴头巾、禁止实行清真等反穆运动。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

2019年12月11日,印度议会通过《公民身份法修正案》(CAA)。根据该法案,印度当局将有条件授予2014年12月31日前从阿富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3个穆斯林国家抵达印度的“受迫害”的印度教徒、拜火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和基督徒以印度公民身份,而穆斯林则不在此之列。

CAA延续了《公民身份法》2003的修正案——国家公民登记计划(NRC),NRC给穆斯林的身份登记造成了较大困难。CAA与NRC环环相扣产生叠加效应,名为完善国家公民登记体系、肃清非法移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实则进一步排挤穆斯林。

停止资助穆斯林宗教学校

教育领域也是印人党反穆政策的典型之一,印人党已逐步叫停国大党政府2009年启动的“宗教学校高质量教育计划”,停止资助穆斯林宗教学校,直至2022年3月完全终止该计划。2023年4月,北方邦政府开始削减宗教学校教师工资,直至完全停止支付,印东北阿萨姆邦也正将数百所宗教学校转化为传统学校。

然而,印人党的反穆政策的边界、力度与节奏受制于其内政与外交的考量。

内政上,穆斯林人口占比14%,约两亿人,印人党无法使人口规模庞大的印度穆斯林全体迁移或改宗印度教

外交上,印度在海湾国家有广泛的利益。2020-2021年,印度超过84%的石油产品需求来自进口,60%的进口量来自波斯湾沿岸国家。印度每年近 900 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中,65% 来自在海湾国家工作的百万名印度籍劳工。2021-2022 年,印度就与七个海湾国家的贸易额达到 1890 亿美元,占全球进出口总值的 18.3%。

印度也提出了与南亚、东南亚、中亚的互联互通构想,如早期的“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以及现在升级版的“邻国第一、东进东南亚、西联中亚”的战略。

作为执政党而非宗教组织,为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也兼顾印度对海湾国家的外交需要,印人党并未无节制激化印穆冲突,其反穆政策有张有驰,在策略与底线上保持了弹性,时而调和印穆矛盾,时而对穆斯林分而治之。

印人党在推动反穆色彩的政策时,切割对部分特定人群政治经济利益的打压,也避开了对宗教本身的攻击,避免对全体穆斯林的无差别攻击。相对全国,最好只涉及部分地区穆斯林的利益;相对全球,最好只涉及印度穆斯林的利益。

RSS也建立了其穆斯林分支——穆斯林国民大会。RSS团首帕格瓦特表示“4000年来,印度人民具有相同的DNA,要求穆斯林离开印度的人不能称之为印度教徒”。

更长期的视角下,印人党以去殖民化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国族再造”的政治议程与叙事,重新构建舆论乃至历史观,借助印度教整合主体国民的“大身份”,促进印度教身份认同来实现国族社会整合,提升民族凝聚力,最终改善国家治理能力,以推进印度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写在最后

眼下,值得关注的是,印人党能否在今年的大选中赢得莫迪既定目标——超过400个席位,以达到人民院绝对多数。若达到这一目标,印人党在议会的任何议案(包括修改宪法中的特殊条款)将畅通无阻,那么“一国一选”、“重新分配每个邦的议会席位”等政治改革将会是最大看点,以此实现中央集权的印人党将有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将政治经济改革向前推进。

当前,印人党治下的印度GDP已超越曾经的宗主国英国,跃居全球第五位,其国民的自豪感可想而知。莫迪的口号“Sabka saath Sabka vikas together with all, development for all)响彻印度。发展紧紧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口号的前一半是国族认同再造、社会结构整合、政治转型,而后一半则是经济改革、发展与共享。

诚然,尽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力,但上层建筑从不会脱离经济基础而存在。莫迪的“新印度”和2047的建国百年目标靠敲锣打鼓是无法实现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由之路,唯有推动经济增长以实现赎买与分发的增量经济红利,才能进一步推动国族再造、社会整合、政治转型与经济改革发展的飞轮滚滚向前。

宏观的看,狂热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的印人党、财阀资本主义三位一体,构成了印度特色的发展主义,而关于财阀资本主义,关于印度经济发展,关于南亚次大陆十几亿人的工业化,我们择机再叙。


合格投资者声明暨风险提示函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010-56500636

ir@alphantcapital.com